小麦是我省主要的粮食作物,近年来,随着周年秸秆全量还田,小麦土传病害、茎基腐病等新发生病虫逐年加重,其它常发病虫害如小麦赤霉病、条锈病、蚜虫等一类病虫害暴发为害频率增加,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应加强小麦全过程技术指导服务,精准有效防控,降低病虫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保障粮食安全。
防控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健身栽培为基础,通过合理耕作精细整地、推广种植抗病品种、药剂拌种、适期晚播等预防控制措施,以返青后喷药防治为补充,抽穗扬花期的“一喷多防”为重点,通过“压前控后”,降低发病程度,以达到有效控制小麦病虫危害的目的。
根茎基部主要病害:小麦根腐病菌;小麦纹枯病菌,小麦全蚀病菌,茎基腐病以及小麦孢囊线虫病等。叶、穗上主要病害:赤霉病、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散黑穗病等。主要虫害:蚜虫、麦蜘蛛、金针虫、小地老虎等。
品种选择
淮北北部选用半冬性和弱冬性白粒品种,沿淮区宜选用抗旱耐渍、抗倒春寒的半冬性和弱春性白皮小麦品种为主,沿江稻茬小麦区宜选用抗病耐渍、抗倒性强春性红皮小麦品种为主。
整地
精细整地,促使冬前苗匀、苗齐、苗壮,是病虫害防控的前提。秸秆还田时,秸秆长度5厘米以下,均匀抛洒到田间,利用翻耕机翻到土层以下,每还田100公斤干秸秆增施尿素2公斤左右,以调节碳氮比。播前要深耕或深松,深耕要达到25厘米左右,对于耕作层较浅的地块,耕深要逐年增加。一般旋耕2~3年,深耕1年。
根据小麦病害发生的不同类型,选择合适的高效包衣剂或拌种药剂。针对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等苗期病害,选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咯菌腈、苯醚·咯菌腈、噻呋酰胺等进行小麦种子拌种或包衣;全蚀病发生区,采用硅噻菌胺、嘧菌酯、苯醚甲环唑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地下害虫、苗期蚜虫、小麦黄矮病发生区,选用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毒死蜱、辛硫磷等拌种或包衣。病虫兼防的种衣剂包括27%苯·咯·噻、31.9%戊·吡、23%苯·咯·吡等。
播种
适期播种,半冬性品种日平均气温达到14~16度时,春性品种日平均气温达到12~14度时适合播种。根据我省近年气象资料统计,淮北地区小麦适宜播期10月8日-20日,沿淮10月10日-25日,淮河以南10月20-11月20日。适量播种,根据播期、土壤类型、墒情、整地质量及种子芽率等情况,适当调整播量,10月12~17日播种的,亩播量为12~13公斤;10月18~25日播种的,亩播量为14~15公斤。播种期较适宜播期每推迟2天,亩播种量增加0.5公斤。适墒播种,要足墒下种,土壤墒情不足时,一定要先造墒,后整地,再播种。对播种后墒情较差的田块,必须及时补浇“蒙头水”,确保出苗整齐一致,达到一播全苗。采用机械条播,行距20~22 厘米,播深3~5厘米。旋耕田块播前要重耙,播后镇压,防止散失表墒,影响出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