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安徽小麦种植情况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小麦秋种工作,9月7日,郑栅洁书记、王清宪省长分别专门对今年秋种工作作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张曙光副省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深入第一线调研督导和亲自调度推动下,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扎实有序推进“多种麦、种好麦”任务的落实。
(一)播种面积
2022全省播种面积超过4280万亩,其中旱茬(玉米茬和豆差)、稻茬小麦分别2800万亩、1500万亩左右。其中阜阳市、宿州市、亳州市、滁州市、蚌埠市、淮南市、六安市、淮北市、合肥市分别为755万亩、711万亩、662万亩、494万亩、380万亩、322万亩、238万亩、205万亩、194万亩;马鞍山、安庆市、宣城市、芜湖市、池州市、铜陵市分别为74万亩、72万亩、68万亩、64万亩、22万亩、19万亩。
(二)播种时间
由于今年10月上旬降雨强度较大、降雨范围相对集中,多数麦田土壤水分达到适墒播种要求,全省小麦播期总体适宜,沿淮淮北小麦主产区、江淮之间小麦潜力区、沿江小麦补缺区播种期分别集中于10月10-20日、10月20日-31日和11月1日-10日。
(三)当前苗情
根据安徽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和试验站长分别到安徽小麦不同主产区实地调查来看,当前安徽不同麦区小麦长势特点为:皖北主产麦区10月15日之前播种小麦平均主茎叶片在4-5片、1-2个分蘖、群体茎蘖数60万左右,10月15日至霜降前播种小麦平均主茎叶片在3-4片叶、0-1个分蘖、群体茎蘖数50万左右,霜降后至立冬播种小麦平均主茎叶片在2-3片叶,立冬后播种小麦开始陆续出苗;江淮稻茬麦区多集中在10月中下旬适期播种,生长基本正常,但部分地块存在播量偏大、草害严重,10月上中旬播种的麦田由于麦播后气温偏高,个别地块已出现旺长现象;沿江麦区迟播面积大,播种质量较差,麦苗小,一类苗少,二、三类苗多。
当前安徽小麦苗情与冬管技术要点
针对今年麦播气候条件和小麦生产实际情况,我省小麦冬前管理应按照“因地因苗施策、早管细管适促、增温保墒防冻、促根增蘖保壮”的技术思路,科学分类管理,促苗稳健生长,保苗安全越冬,奠定明年小麦丰收基础。下面就安徽小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如下四项关键技术对策:一是抢种补种、查苗补缺;二是镇压保墒、控旺防冻;三是肥水运筹,分类管理;四是冬前化除,绿色防控。
(一)针对秸秆还田、整地和播种质量差,导致苗弱。立足镇压保墒、促弱转壮。
对于土壤偏湿、墒大抢播的麦田,由于秸秆还田质量差,耕翻整地多次机械碾压,土壤结构破坏,表层坷垃大而多,土壤空隙大,透风跑墒,且大量秸秆存于地表,由于秸秆还田质量、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差,出现黄苗死苗,或只旋耕不耙实,土壤悬松造成小麦根系悬空发生“吊死苗”现象。对于这类麦田,应在墒情、温度适宜时进行机械镇压或适时浇水,以压实压碎坷垃,弥补土壤裂缝,提墒保墒增温,防旱防冻,促进次生根下扎,保苗稳健生长。
一般选择晴天下午,用专用镇压器或者将耙翻过来,在田里顺着麦行走,及时镇压,或在日均温度8℃以上,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前进行化控。对严重旺长的麦田,实行镇压和化控相结合。
(二)针对晚播小麦出苗晚,苗质差,难以实现壮苗安全越冬。立足抢种补种,查苗补缺
对尚未播种的稻茬麦,要立足抢种种足,增加播量,以多补晚。因播种质量差造成缺苗断垄的田块,可催芽补种。苗龄较大、缺苗较轻的田块可带土带水带肥移栽,移稠补稀。
对于晚播麦田,应在小麦出苗后及时补墒提高地表温度,促苗早发快长。对缺苗断垄严重或漏播行多的田块,应及早浸种催芽后开沟补种;对底肥施用不足,苗小苗弱麦田可趁雨雪适量追肥。由于晚播麦田底墒普遍充足,冬前一般不再进行浇水,以免地温降低影响麦苗生长。但应特别注意防御冻害。
(三)对于适期播种麦田,立足稳壮控旺,壮苗安全越冬
对墒情适宜、生长正常的适期播种麦田,冬前一般不再进行冬灌。对长势偏弱的麦田,应适当增加肥水供应,促其转化升级,保苗安全越冬。
(四)适墒适温适时进行冬前麦化除,立足绿色防控病虫草害
当前正是冬前除草的最好时机,各地应根据土壤墒情、冬前气温和麦田草害发生种类,在小麦3~5叶期、杂草2~4叶期,选准对路农药,适时开展化学除草,并严格按照药剂使用说明书要求进行统防统治,提高防效,避免产生药害。同时各地还应做好与根系有关病害,如纹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和地下害虫、麦蜘蛛、蚜虫等病虫害的动态监测,及时进行挑治,以压低病虫越冬基数,减轻春季和后期防控压力,确保小麦安全生产。
(五)搞好田间沟系配套,立足及时清沟沥水降渍
“稻茬麦收不收,关键在三条沟”。全面开挖麦田沟系,特别是稻茬麦区低洼田块,要及时清理疏通田间“三沟”,加深地头沟,保证排水通畅,防止渍害发生。
当前小麦出现黄弱苗等问题的原因分析与技术对策
1、土壤缺氮造成弱苗
幼苗细弱呈直立状,分蘖减少,叶片窄短,下部叶片从叶尖开始,逐渐变黄干枯,并向上部叶片发展。管理要点:每亩追施尿素7~8公斤或高氮复混肥10公斤左右。
2、土壤缺磷造成的弱苗
根系发育差,次生根少而弱,叶色暗绿无光泽,叶尖及叶鞘呈紫红色,植株瘦小,分蘖减少。管理要点:每亩追施复混肥(N-P2O5-K2O=25-13-7)10公斤左右,追施越早效果越好。
3、土壤干旱造成的弱苗
多发生于底墒不足或透风跑墒的麦田,其特点是:分蘖出生慢,叶色灰绿,心叶短小,生长缓慢或停滞(群众称之为“缩心苗”),中下部叶片逐渐变黄干枯,根少而细。管理要点:结合灌溉,每亩追施尿素8~10公斤。
4、土壤过湿造成的弱苗
叶色淡紫,分蘖出生慢,严重时叶尖变白干枯。管理要点:先及时深中耕散墒通气,再追施少量高氮复合肥,以促苗早发。
5、播量过大造成的弱苗
幼苗拥挤不堪,植株瘦弱、纤细。管理要点:先抓紧疏苗,特别是地头、地边以及田内的“疙瘩苗”,要早疏、狠疏,再追施少量高氮复混肥(N-P2O5-K2O=25-13-7),以弥补土壤养分的过度消耗,促使麦苗由弱转壮。
6、播种过浅造成的弱苗
由于分蘖节离地表太近,水分养分条件差,使根系生长和蘖芽发育受到抑制,因而通常表现为根、蘖减少,植株黄弱,容易受冻枯死。管理要点:撒施有机肥、适当盖草、壅土围根。
7、播种过晚造成的弱苗
多因冬前生长期短,积温不足,导致麦苗生长瘦弱,分蘖少。管理要点:补肥为主,三叶期亩施尿素8~10公斤;土壤墒情差、渗水快的麦田,三叶期后及时浇分蘖水(但墒情适宜或土壤粘重、渗水性差的地块,冬前不宜浇水),封冻前最后一次划锄,要注意壅土围根,以护苗安全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