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着力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企业

更新时间:2023-03-23 08:48:36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企业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一环,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一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进一步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抓紧补短板、锻长板作出了具体部署。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发展定力,深刻把握世界政治经济和科技、产业革命的时与势,尊重规律、识变应变、守正创新,更大力度促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


以普惠性做大“塔基”

作为产业链上的“配套专家”“隐形冠军”,专精特新企业是从中小企业成长而来的。只有做大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中小企业“塔基”,才能做强专精特新企业“塔尖”。


基于普惠政策导向做大“塔基”。政策设计要更多坚持普惠性导向而非选择性导向。要充分尊重中小企业成长的差异性、技术迭代的专业性和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有效防范由于错选、漏选可能产生的巨大资源浪费风险。坚持普惠性政策导向还可降低企业申报成本,避免重申报轻培育,引导企业将更多精力聚焦于目标市场不断创新。


坚持分层分类原则做大“塔基”。普惠侧重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强调公平竞争、机会均等,不是广撒“胡椒面”。如果说产业内可能更强调普惠的话,那么产业间则应更多讲求抓重点,优先支持那些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领域的中小企业发展。由于行业特征、企业类型、发展阶段等的异质性,需要通过分层分类进行精准定位、靶向施策。要结合横向和纵向维度甚至三维向度,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尤其是优质中小企业的层次分类以及评判标准。


聚焦企业共性问题做大“塔基”。加快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针对个性问题送好“雪中炭”,更要聚焦共性问题下好“及时雨”。由于往往能够更科学、全面把握客观规律,聚焦共性问题的政策相对更容易制定完善,也更容易得到利益相关方的理解支持,政策效能也更好。例如,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可能路径多元、模式多样,为加快推动落地,可以从节能、环保等企业共同的难点问题或生产控制等共性环节入手,整合多方资源力量,加强免费诊断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以竞争性提升能力

纵观国内外“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的发展历程,无一不是因竞争而生、靠竞争而强。因此,要通过竞争性制度安排引导驱动专精特新企业持续提升战略能力、市场能力、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基业长青。


提升企业专注一流的战略能力。专精特新企业实现跃迁的密钥还是专注,唯有专注才能实现世界一流。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专精特新企业面临着战略道路的选择,要加强企业战略能力培训和辅导,鼓励其保持历史耐心、战略定力,锚定细分市场走专注的精约化之路,避免盲目跟风,更不能哪里赚钱就往哪里走,频繁改变经营领域、策略与目标。引导企业采取稳健的融资策略,合理发挥财富效应激励创新成长。


提升企业价值实现的市场能力。专精特新道阻且长,企业不仅要发挥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而且也要具备通过市场竞争活下去并强起来的能力。要引导鼓励企业识别优质市场占有率,摒弃低质量、低价格的竞争模式,帮助其通过技术进步、产品提升和科学定价在价格、成本和质量之间找到平衡。用返税方式支持刺激企业更好参与市场竞争。鼓励企业基于问题导向积极拥抱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挖掘打通新的价值实现逻辑、路径和模式。


提升企业深度创造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专精特新企业不断追求卓越的最核心变量,技术和产品创新是构筑竞争优势的最关键要素。因此,要持续加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深度方案、生产深度产品的纵向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围绕创新目标长期开展团队、技术、资金、经验等积累储备。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带动创新产品先试首用,更要给予专精特新企业参与重大项目研发攻关的机会。客户是创新最主要推动力,加快推动专精特新企业与龙头企业形成战略合作的利益共同体,一起创新、共同成长。


以连贯性稳定预期

虽然近年来在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不确定性日益增多背景下我国专精特新企业总体发展态势仍然较好,但面对三重压力,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为专精特新企业坚持匠心永恒、实现持续增长、获取世界范围内的市场领导者地位营造更加稳定良好的政策环境。


推动政策宣贯强信心。一方面,要降低企业的政策匹配成本。加强政策宣贯,将企业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企业,利用“政策计算器”把政策主动精准匹配给企业。积极发挥行业协会或产业联盟的作用,组织加强对各类专精特新企业的政策培训。加强对基层实际部门的工作指导,完善考核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典型标杆的示范引领。征集梳理如数字化转型、金融扶持、产业链协同等不同领域的政策在专精特新企业落地生根、产生红利的优秀案例,加快推广复制。


加强政策连贯稳预期。良好的社会预期,是激励企业尊重常识,踏实做事,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基石。一方面,要优化政策制定。紧密关注经济社会形势变化,加强对新问题新情况预研预判。完善政策制定流程,广泛征求企业意见,避免政策“忽左忽右”。实行专精特新企业联络点制度,主动及时了解呼应企业现实需求。另一方面,要重视政策落实。强化对基层政府政策兑现情况进行督导,提振稳定企业预期。


促进政策协调优环境。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涉及多个政策监管部门,要协调政策目标、加强激励相容,以经营主体为中心推动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壮大工作。对于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的企业发展,加强完善窗口指导和统筹协调。争取特定产业并购项目审批的绿色通道,加快流程透明化,缩短审批周期。推动环保、安监、消防、外汇等监管部门更加科学、高效开展工作。


(作者系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

特任研究员)


来源:安徽日报